歡迎來到環(huán)球教育官方網站,來環(huán)球,去全球!
來源:
小編: 87對于那些打算出國留學的孩子,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自信。我發(fā)現(xiàn)許多中國學生從初一到大學學了那么多年英語,但是實際上卻根本不敢開口講英語。一些接觸過中國留學生的英國專家指出,中國留學生的語音、語調可以說是“perfect”(完美),但是表達能力很糟糕。事實上,中國的高中畢業(yè)生所具備的詞匯量就足以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了。有這樣兩個數(shù)據,相信可以令同學們增強信心:英國的BBC曾經公布過這樣一個數(shù)字,說一個英國農民一輩子常用詞匯不到1000個,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達的東西和一個感情豐富的偉大詩人是沒有什么不同的。另外在美國有一個特別英語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僅用1500基本詞匯來表達國際舞臺上所發(fā)生的任何一件事情,而且非常準確。我們普通的中國學生在高中畢業(yè)的時候詞匯量就已經達到了1800個左右了,所以說只要對自己充滿自信,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根本不成問題。
其次是要跨越“思維差異”和“文化概念”。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由淺入深,到最后再說重點。有一位美國漢學家把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稱為“畫龍點睛”,而外國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是比較直接的。另外英語學習還要加上一個元素――文化。有一些同學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很優(yōu)秀,但是到了真和老外溝通的時候卻不知所措,這是由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的。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給同學們講了兩個半小時的課,就會有同學說:“胡老師,您辛苦了!”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會認為這個學生很懂事,很體貼人。而作為老師也會感到很欣慰。但是,如果講課的是一位美國教授,下課后有學生對他說:“老師,您辛苦了!”他會認為這是對他智商的一種侮辱。他會想:“難道我一個堂堂的教授連兩個半小時的課都講不了嗎?”他會覺得你是在懷疑他的能力。這種文化上的錯誤比語言上的錯誤還要厲害,語言上的錯誤只要不影響表達,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是一種“載體”,是一種“情感”,文化上的錯誤會給對方造成傷害,對說話者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如果要想出國留學,學習一門語言就意味著學習一種文化,你學這門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是為了能使用它,而不僅僅是應付考試。所以學語言不能只學語言規(guī)則,還要學交際的規(guī)則,說話的規(guī)則,也就是“speaking r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