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不能為了避免引起誤解,就完全不向讀者作出實事求是的交代,甚至自我吹噓。《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一書"編者的話"講到"本書是迄今出版的篇幅最多的對外關系的歷史資料,"同時也指出 "限于資料來源和編者水平,本書難免有遺漏之處,尚希讀者指正。‘后一句話譯為…the Chronicle is liable to mistakes or omissions.We welcome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s"果然,書出版后,有兩個外國駐華使館來信來電話指出該書漏掉了這兩個國家與中國交往中的兩件大事。對于一個出版社來說, 出這樣一本涉及中外關系的書,出現了遺漏,是個較為嚴重的事故。但僅就"編者的話"而言,至少表明編者的態度是實事求是的。
如何既回避使用中國式的,外國人聽起來過于謙恭的詞語,又能表達作者真誠歡迎學者之間共同探討。提高著作水平的愿望,從而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呢?外文出版社的《中國考古詞匯》一書處理得較好。在該書"編者的話"一節里、中文說"我們水平有限,這本詞匯只是一個初步嘗試,缺點和錯誤之處,敬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英文很簡單: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ll be gratefully received。 這本書于1982年編寫完畢。雖然編者稱之為是"初步 嘗試",實際上,應該說是有意義的創舉,因為它填補了一個空白。至今尚沒有能取代這部小詞典的作品問世。若在譯中文,很可能降低它在外國讀者眼里的權威性。現在這種翻法既表達了編者的中國學者的風 度,又符合英文閱讀習慣。
1.對我國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政治運動適當加以解釋極為重要。有一本介紹中國法律建設的圖書的內容簡介一評開頭就說:自從黨的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對中國多少有些了解的外國人可能知道我國在70年代末期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 但是,對三中全會決定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決策就不一定清楚了。因此,翻譯在譯這句話時增加了幾個字。整個句子是這樣的: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building a sound socialist legal system formulated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have, since 1979, enacted many important laws. 這樣,人家就會知道三中全會與全國人大制定法律之間的聯系了。
2、有很多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字詞或短語,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其確切含義,有時甚至會產生誤會。《中國人名大詞典》中人物的簡歷基本都以新中國的建立劃線,把一個人的經歷分為兩個階段。因此,幾乎每條釋文都有"建國以來"。或"建國后"的字眼。又如《中國針灸大詞典》這么一本專業性很強的辭書的中文稿里,"抗戰期間","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樣一些對于外國人來說時間概念含糊不清的詞匯也常常出現。出現這類情況,外文出版社一般都要求譯者首先選用比較清晰易懂的詞匯,并且最好在首次出現時加上時間。如把"建國以來"譯為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抗戰期間"當然要譯為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每本書都少不了對作者的介紹,而職稱的翻譯是另一個突出的例子。企、事業單位中都有一批屬于經濟師系列的人員,如事業單位的人事干部,一些機關團體里的外事干部,外貿系統的工作人員,工礦企業里的勞資料成員都屬經濟師系列。把這些單位的經濟師譯為economist很不合適。在通常情況下,人事干部不是專門學習經濟學的畢業生,怎么可能稱作是 economist?一個工廠里的勞資科長也不一定就是經濟專家。僅就經濟師而言,外文出版社研究過多次, 也征求過兄弟單位同行們的意見,始終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譯法。在無法找到相應的英文詞匯的情況下,只好先想辦法把經濟師所從事的工作性質解釋一下。目前,采用officer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的說法。雖然很難十分準確地反映整個經濟師系列的 全部工作含義(因為這個系列包括的面太廣),而且譯文太長,但至少可以反映勞資人員,外貿人員和人事干部的主要工作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