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的衡量目標,由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向世界各國提出了人類和地球在今天和未來實現和平與繁榮的共同藍圖。各國認識到,結束貧困和其他匱乏,必須與改善健康和教育、減少不平等和刺激經濟增長戰略齊頭并進,與此同時,還要應對氣候變化,努力保護我們的海洋和森林。
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議程的核心,也是對所有國家(包括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通過全球伙伴關系采取行動的緊急呼吁。
但是,這17項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現在與未來都息息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都是什么?它們為什么對我們的世界如此重要?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度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發布前,我們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對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介紹,用兩篇推文,帶你來了解這17項SDG的內容與目標。
如果你的大學已經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計劃,你也可以將它們進行比對,了解你的大學關注于哪些目標,是如何計劃和實現它們的,以及你可以通過自身的行動與研究成果推進它們的方式。
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第一個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
其相關的七個具體目標旨在,除其他外,消除全世界所有人的極端貧困,將生活在貧困中的所有年齡段的男子、婦女和兒童的比例至少減少一半,執行適合本國國情的全民社會保障制度和措施,包括最低標準,到2030年在較大程度上覆蓋窮人和弱勢群體。
SDG 2呼吁“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具體目標之一,專門關注“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研究和推廣服務、技術開發、植物和牲畜基因庫的投資,以增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能力”。
而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世界迫切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創新,以可持續地增加農業生產,改善全球供應鏈,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并確保所有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都能獲得營養食物。
可持續發展目標3要求“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這包括了對于孕婦、新生兒與兒童健康的特別關注、消除艾滋病、結核病、瘧疾等傳染病、減少非傳染病死亡和交通意外傷亡、防治藥物濫用、減少危險化學品和污染問題、實現性與生殖保健,以及全民醫療覆蓋等目標。
全球也應關注可持續的交通運輸,可持續的交通運輸有助于在尊重環境、改善社會公平、健康、城市復原力、城鄉聯系和農村地區生產力的同時,更好地整合經濟。每個國家都需要根據各自的總體政治、歷史、文化和生態情況,決定如何最好地制定和實施其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
全民教育一直是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應有之義。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優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手段。“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也是SDG 4的核心。
在聯合國的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倡議下,全球教育機構也將致力于幫助各機構與廣大社區合作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協助大學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校園運營、治理、政策和管理。
性別不平等現象在每個社會中仍然根深蒂固。婦女無法獲得體面的工作,面臨職業隔離和性別工資差異。
因此,SDG 5致力于消除對婦女和女童的歧視,增強婦女的權能,實現男女平等,使他們成為發展、人權、人道主義行動以及和平與安全的伙伴和受益者。
過去幾十年里,對水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和對水資源的濫用增加了世界許多地區的污染風險并造成嚴重的水資源壓力。水和環境衛生是可持續發展及其提供的一系列服務的核心,是減貧、經濟增長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基礎。
現在,世界需要改變管理水資源的方式,改變為數十億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服務的方式。
能源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關于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中均占據核心位置。
SDG 7 將致力于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將創造新的經濟機會和就業崗位,增強婦女、兒童和青年的權能,改善教育和衛生,助力建設更可持續、公平和包容的社區,更好防備和抵御氣候變化,從而為數十億人打開充滿機遇的新世界。
可持續發展目標8也希望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各國政府需根據自身特有的要素稟賦,制定能夠直接或間接創造有償就業和生產性職業機會的措施,確保創造的機會足以吸收未來增加的勞動力,和以往積壓的勞動力。
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環發會議)以來,可持續發展一直是國際社會的首要目標。全球科學家不斷發出警告,稱社會正在超越一些地球界限或生態極限,使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各國需要支持可持續旅游活動和相關能力建設,為地方經濟以及整個人類與自然環境發揮支撐作用,提高環境意識,養護和保護環境,尊重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文化多樣性,改善地方社區的福祉和生計。
SDG 9 的目標是,建設具有適應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容性和可持續的工業化,推動創新。聯合國在多次國際會議和倡議中提到了工業化:《利馬宣言:實現包容及可持續工業發展》第2段提到:“工業化是發展的推動力。工業可提高生產力,創造就業和創收,有助于消除貧困和實現其他發展目標……工業發展推動附加值的增加,加強科學、技術和創新的應用,鼓勵加大對技能和教育的投資,從而為實現更廣泛、包容和可持續的發展目標提供資源。”
而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交通運輸被認為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可持續的交通運輸能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流通。可持續的交通運輸有助于在尊重環境、改善社會公平、健康、城市復原力、城鄉聯系和農村地區生產力的同時,更好地整合經濟。而同樣,交通運輸對氣候行動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全球近四分之一與能源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交通運輸,而且預計未來幾年這類排放將大幅增長,交通運輸部門將在實現環境保護方面發揮尤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