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環球教育官方網站,來環球,去全球!
來源:互聯網
小編:環球教育整理 630托福聽力考試對于考生來講是個難題,很多考生在聽力中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小編為大家匯總了常見的12個托福聽力問題,希望對備考托福的同學有所幫助。
1.我覺得托福聽力最難的就是不會記筆記,每次聽錄音時記的筆記在做題時都用不到
首先,我覺得各位同學要認清楚:托福聽力并不單獨考查“記筆記”的能力。
當我們發現沒有辦法聽一遍聽力就將所有內容都記錄在筆記上的時候,應該被質疑的不是我們“記筆記”的能力或技巧,而應該考慮我們所設置的目標是否合理。(如果我們能聽一遍聽力,就完全記錄下所有內容,那就可以去國務院尋求一份信息記錄員的工作。顯然,滴水不漏的聽記是一項專業的技能,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我們不應該對自己有過分的要求)。
事實上,我并不贊成各位同學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各種符號、標志、筆記方法。這些都只是是輔助,淺嘗輒止即可,專門為了托福學習高深的筆記方法實際上是本末倒置。那么,如果記筆記不是為了把所有的內容記下來,那記筆記是為什么?有什么目標?我們記筆記的目標,其一是幫助我們回顧文章的內容。當我們聽到很多瑣碎的信息時,我們不容易都強行記憶下來:因此我們需要嘗試在聽到的內容之間建立聯系。但顯然,只依靠記憶來建立“即刻”聽到內容之間的聯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為什么需要筆記。出于這個目標,在筆記中首先應該記錄的是主要內容和文章框架。這種情況下的筆記不以后文的考題為指導,但大家也不用擔心這種筆記在做題的時候用不到。事實上托福考試中有大量的題目與主旨相關。
除了這一類的筆記之外,第二類的筆記是專門為特定的題型準備的。同學們在聽聽力時,腦子里一直繃著題型這根弦,瞄準于可能的出題點。做到這一點,依賴大量的針對題型的練習來獲得相應的筆記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愿意在課堂上分題型來講解的原因。
2.聽到最后很容易走神
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不知道你屬于我如下描述的哪一種:
其一,由于體力不支而導致的最后精力不集中。這種情況常常被提及但事實上卻是極為罕見的,如果真是這樣,考試那天可以通過喝一罐紅牛或者喝一杯咖啡來解決。
第二,更常見些的情況,是對于題材不熟悉或者不感興趣而導致的走神。
這個結論很奇怪,但我居然一直都認為“不熟悉”和“不感興趣”很可能并不是兩件事情,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熟悉的事情產生持久的興趣:譬如你對天文知識特別了解,那么聽到天文類題材的文章時,就相對更難走神了。
我們知道,托福聽力往往取材比較廣泛,OG中將聽力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Art、Social science、physical science、Life science,我時常給我的學生這樣的建議:要求從這四個類別中找出最不擅長的兩個類別,在這最討厭的兩個類別內,各自羅列5個最討厭的sub-topic,進行資料查找、單詞背誦,為的就是加強大家對不熟悉題材的熟悉程度。如果你也是這個類別的學生我也想把同樣的建議給你。
其三,如果既不是第一種也不是第二類,那么你很有可能犯了幾乎所有學生都容易出問題的第三個毛病:就是粘連關系處理得不夠好。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所聽到的每個信息都是獨立不相關的,譬如如果教授連續說了一串50個數字(事實上很難有這樣的奇怪教授),那么想要把這50個數字都記下來就很困難(即便記筆記也會手忙腳亂),而且無論多么認真的聽,到第20-30個數字的時候就走神了,因為你的大腦并不認為新聽到的數字能夠跟已經聽到的數字能夠建立起聯系。對比而言,但我們小時候在聽一個故事,特別是那些有引人入勝、環環相扣的情節時,我們幾乎能夠復述出每一個重要的情節(因為正是這些情節在推動故事的發展),而且在聽故事的時候特別不容易走神。
道理是明確的,“如何盡可能多的識別聽到的文本,并思考信息是以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往前演進,是我們本質上防止走神的關鍵所在”。
這個能力的訓練過程,聽起來非常奇怪,大家聽我描述一下:我們需要在聽錄音時,每播放一個句子(或者意群——看能力高低,能力越高意群越長)都暫停一下:暫停之后用嘴回答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剛剛聽過的這段話、這個意群跟已經聽過的前文有什么關系”
第二個問題“如果讓我猜測,這句話的后面將會講什么”。這才是能夠把這個思維鏈條建立起來是防止走神的終極手段。
3.聽力出題點略怪
事實上作為一個老師,其實不太容易覺得一個題目出題點很怪。
托福之所以被稱為“標準化考試”,是因為它的考點和切入這個考點的方式都是相對固定的。要解決你的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考慮自己是不是已經把官方指南中所要求的題型全部都熟悉透了。如果你愿意承認那些你所認為怪的出題點出現不止一次(甚至可能是經常遇到)那我們就不應該責備出題點怪,而應該責備自己不夠熟悉考試。
你之所以覺得出題點怪,可能是你在做題時發現,之前在聽懂過程中并沒有將考察的內容記錄下來。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往往會建議你把記筆記的過程給“逆轉”過來,對著考題來看一看聽力的原文腳本,看一看自己記過的筆記,盡管這樣有一點事后諸葛亮的意味,但畢竟托福是標準化的考試,同樣的考點同樣的提出方法還會再次出現,那時候我們就會成為真正的諸葛亮了。
4.有些很地道的短語表達不知道,還有很多學術名詞聽不懂會影響其他詞的理解
首先我認為托福考試對于地道的短語(或俚語)的考查并不算重,其二,你所提及的學術名詞聽不懂,按照ETS的考試設計也并不會影響原文的理解。所以我想你描述了兩個現象,但并不是問題的本質。
先說俚語這個話題,俚語在2005年之前的紙質托福聽力考試(PBT)考得略多一些,這也是為什么你能看到網絡上有大量的資料是關于這個話題。但在最近的若干年以來考得大都是通用的基本短語。如果你在這方面有所匱乏,的確應該去找一找關于短語的小冊子來背誦。
這個現象很奇怪,讓我多嘮叨幾句,通常我們會在高中的英語學習時背誦詞組,但一上大學就不再把短語和詞組當做學習的對象了——只是背新單詞。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我還是強烈建議你回去復習一遍高三的短語和詞組。
第二就是你提及的學術名詞的話題,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ETS明確的表示過,托福考試并不需要背景知識。這也意味著文章中即便涉及了背景部分,譬如你所提及的學術名詞,也一定會在文章中做出相應的解釋或者極易推斷的概念。
所以學術名詞聽不懂,我們要做的并不是背誦更的學術名詞,(因為我們能背下來的終究只是滄海一粟),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回到聽力原文中,那些由ETS故意設計的幫助我們理解學術本身的概念、句型、信息,我們為什么遺漏,特定的像“be動詞“,像“從句”這些固定給出定義的方式我們應該拉出來反復多遍的聽,使的我們對它的熟悉度提到一個新的檔次。
5.說快了聽不清
首先,恐怕我們不能責備托福考試的聽力部分太快。事實上,考試中的對話部分是在模擬真實的大學校園生活,而講座部分則是在極力模擬大學課堂的教學過程。所以我們很難抱怨托福聽力,因為那原本就是我們將要面對的生活。
你所提及的“聽不清”是一個特別模糊的表述。譬如其中包括了由于“單詞不認識、詞組不了解”導致的聽不清。這顯然不只是一個聽力的問題,必須要聽背單詞和詞組才能解決。
“聽背”并不是一個故意構造的新奇概念,它是指在背單詞時需要通過播放音頻來促進記憶,甚至通過播放音頻來進行檢查和測試(現在幾乎所有的單詞書都提供這個功能)。對比于“直接用手遮住中文部分來看單詞”進行背誦的方法,“聽背” 留給自己的反應時間也更短,要求更高。但實際上它的記憶刺激時間更長,也更有利于我們在聽力考試中更快更準確地識別出單詞。
第二種“聽不清”可能是因為特定的發音習慣而導致的。譬如“連讀”、“失破”、“濁化”等等。如果你對我所提及的這些語音現象并不很熟悉,那我建議你找一本相對完善的語音學習書籍,了解這些語言現象:了解是“內化語言習慣”的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會在同樣的語音現象里犯一樣的錯誤:找到自己最弱的語音現象是一件需要長期訓練的過程。想一想身邊的江西人分不清前后鼻音;想一想福建人分不清h和f;想一想湖南人分不清n和l,你就能微笑著理解上面我說的這句話。
我們需要承認,發音等現象是需要反復大量的訓練的。盡管道理非常簡單,但它幾乎不能被一蹴而就:這是為什么我們往往在課程上學習完語音知識后,聽得很明白卻不會用、或者想不起來要用。你們終于能理解福建人的痛苦了。
對于托福備考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精聽每一個范例材料的同時,留意清楚到底是“哪一個部分出現了哪一個語音現象”自己聽得不清楚,好好對它進行反復、多遍、大量的練習。(如果你不清楚什么叫反復多遍,那么我一般會建議我的學生將特定的那一句話第一天聽五十遍,第二天聽四十遍,第三天聽三十遍,一共聽五天,最后一天聽十遍。這句話之后還應該放在錯題本里面,有空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聽一聽、背一背、想一想。)
*我們其實可以直接拿手機或微信錄下特定句子的音頻不時地播放:電子學習使我們的學習變得特別的簡單,如果在電子時代,你還愿意學習的話。
*我們這里指的聽清是每一個詞都聽清。這意味著包括it、of這種小詞在聽力中出現的時候,你腦子里面也應該是非常清楚地聽到(而非猜測到),像珍珠滴在玉盤上面。做不到就反復聽,直到做到為止。
第三類聽不清是純粹因為反應速度沒到導致的聽不清。這里我提到的反應速度沒到與智力無關,只與熟練度有關。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那么很容易通過聽力的加速和減速來辨別,我們可以用軟件將音頻播放至80%的速度(有很多電腦軟件都能做到這一點,比如:Cooledit。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自然是循序漸進,先從能聽懂的80%的速度甚至更低開始,然后再逐步地提高。同學們不能提高到100%的速度就停止訓練,一般建議加速到120%也能聽懂,才能停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足夠的熟練度,所謂“求上方得中”,切記。
6.有時候明明覺得自己聽的很懂,一做題完全懵了
你簡單地認為托福聽力就是聽懂和沒聽懂的差異,其實是一個二分法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很難簡單地將“聽懂的程度”與“分數”直接畫上等號,這也就引發了一個非常迷人的話題——就是聽力老師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老師首先當然會帶著學生去練習,描述一整套練習的方法。這都是在提高聽力能力本身,使學生盡可能多的聽懂內容。這一點重要但沒有爭議,按下不談。
除此之外,老師們也常描述聽力的框架、類別、套路來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正確地推測沒有聽懂的部分,以使同學們對聽力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在閱讀中我們稱這個推測的過程為“預讀”,同樣的我們在聽力中稱這個推測過程為“預聽”。聽聽力的時候帶著框架,以驗證的心態來聽顯然比以發現的心態來聽容易的多了。聽故事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我們總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后面怎么了,在聽的過程不斷地在驗證已有的思考,自然就不容易走神,理解的部分就更深刻。
老師還有第三個作用,就是根據已有的經驗促使學生對特定的知識額外的關注。正如我們所反復提及的那樣,托福聽力是一個標準化的考試,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認定過往的考題盡管不會原樣出現,但其對于考點的切入方式應該會一致。老師強調考點的形式可能八仙過海,它既可能是一個單詞、詞組,也可能是某一個信號詞、連接句,亦可能是某種經常被考查的句型。這種對于特定考點的強調盡管很功利,但卻無害,老師們無非想要讓學生優先學習“最有可能被考查的知識”而已。那些重要但很少被考查的英語知識被我們忍痛割愛了。